

昨日上午,石首天鹅洲白鱀豚保护区内,两只江豚被从人工饲养网箱搬到天然围网内。这种江豚“软释放”模式在我国尚属首次,意在逐步恢复其野外生存能力,最终回归大自然。
此次活动由世界自然基金会(WWF)、中科院水生所、天鹅洲白鱀豚自然保护区共同组织。
首次“软释放”的两头江豚为雄性,名字为“阿宝”和“洲洲”,分别人工饲养了7年和3年。
上午8时许,两头江豚经过体检,一切正常。工作人员将它们从约400平方米的饲养网箱中“抱”起,两只“小家伙”长约1.2米,全身圆滚滚的、呈灰色,温顺地摆着尾巴,仿佛和熟人打招呼。然后,两只江豚“乘船”,搬至上万平方米的“新家”——围网中。
“到了新家,它们就要学会自己捕食”,著名豚类保护专家、中科院水生所王丁研究员介绍,两头江豚将在这里呆几个月,等训练出足够的野外捕食能力后,再释放至长江故道天鹅洲中,真正“回家”。
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淡水项目主任李利峰认为,“软释放”是人工饲养江豚重回长江的重要一步,如果释放成功,将对江豚保护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。
天鹅洲自然保护区是长江故道,为江豚主要保护地,目前有38头江豚。
据介绍,江豚属小型鲸类,是白鱀豚的“表亲”。2006年,白鱀豚被宣布“功能性灭绝”后,江豚更显珍贵,国内外不少豚类研究者将保护目光转向江豚。
目前,长江江豚只有1200只到1300只,且以每年5%的速度减少,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“极度濒危”。
|